感同身受。 在平臺上發作品本來就是消遣,又不是專業文人,還是得真情實感,無須矯情
專業文人如專家教授,已失去了文人的氣格,典型的“文人無行”,只剩書卷氣,其實就是酸腐味。兩宋,文人開始繁榮,書卷氣外還有個性,越往下氣格越弱,到今天的專業文人,只會填格子,亦步亦趨,情感也是借來的,說他們是在做作業也無過。
如果我有一億存款,我也愿意歸隱田園的。
呵呵,隨遇而安吧
其實大多數人向往城市,不是因為城市的繁華,而是城市有更多的工作機會,收入會比較高。如果沒有了經濟問題,我想很多人還是喜歡住在小地方的。像我本人,就是住在小縣城,即便是出去玩,也是往有山有水的地方去,就不愛去大城市,壓迫,陌生,虛榮。不過這都是各有追求吧,最重要的是隨遇而安。
清風-明月回復: 現在交通方便了,鄉鎮~小縣城~市里,來往挺快捷的。甚至鄉村基本上通了水泥路。我從鄉村到市里,一條線上居無定所,大多數時間也住小縣城。還別說,愜意。
回應沉迷:城市收入高,消費也高呀。看到大部分的擂臺賽作品就知道啦,過得苦逼逼的。而且三十六行,剛剛出狀元吧,我覺得小地方才是需要人才的地方。大家都說著愛家鄉愛故鄉的話,誰又真正回來為家鄉謀發展了。
回復九月之末:在小縣城住如果解決了經濟問題,要比大城市住要愜意很多,但工作機會確實少很多,大學生只能選擇考公務員進單位,是金子總會發光的,問題是,哪有那么多的金子。
回應沉迷:既然不是金子,在大城市更難發光了。路都是人走出來的,就因為大多人把眼光放到大城市,故而小縣城的路就少人走了。甚至我們可以把眼光放到二線三線城市上去,而不局限于只集中在大城市上面吧。
回復九月之末:這個話題說起來就長了,你來小地方住個幾年就明白了,為什么都要背井離鄉遠離家人的去外地打工。
回應沉迷:哈哈,我就是在小地方生存的,讀完書就回本地工作了,離家又近,生活也挺的。
回復九月之末:那恭喜你,你應該算得上金子了
每個人的生存狀態、志趣都不盡相同,真誠地寫好自己的,同樣會產生獨特的意義。――既然這般認識,那城里住久了向往農村的,或者本來就是農村人住進了城里而眷念故土又有何不可的呢?難道必須是汝這樣一個標準?更何況現在城里人條件優裕的還要到鄉下買房子往鄉下住呢(以后這種情況會更多,請看發達的西方國家便可知,這不是什么“隱居”,而是讓自己和家人有個更舒適環保宜居的生存狀態,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農村宅基地流轉既是富民政策,也是迎合了城里人往鄉下跑的趨勢),那么他們借陶淵明適文字的抒發一下情懷又有何不可呢?請不要以自己的認識給他人設定條條框框……
在一些人也許是設了條條框框吧,這里也沒什么標準要框住誰。 如果條件允許城鄉兼住,那當然好,別說西方發達國家,國內也不少見,我身邊就有一大堆,誰說他們“隱居”了!至于“借陶淵明文字抒發一下情懷”的倒是很少見識過。 不管自己是什么情形,首先寫好自己的不就行了,比如眷念故土,乃人之常情,那就好好地寫眷念啊。這里并沒有設定條條框框啊,硬要往里鉆無框也便有框了,未免矯情。
滬公網安備 31010102002004號